~12年来我所医院~
图文:原人
本文一部分引用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里第十七话
<随遇而安的藏医生>的内容。
年原人开场白:
我住在麦宿宗萨这十多年来,除了偶尔得了急性重感冒会吃自己台湾带过来的西药感冒药之外,绝大部分生病的情况,例如高原反应、肠胃病等等,医院看病与取药,而我属于免费的慈善救助对象,省下了一大笔医疗费。
如今,里里外外却有很医院院长洛热老师他们是麦宿最富有的人;而实际上,除了近年来每年高达百万元人民币的免费医疗费用之外(当地所有出家人与贫困户免费就医与给药),估计整个麦宿人口的财产加起来也没有他们至今为了建设藏医药研究院与制剂所“项目贷款”的数千万元的负债金额还多,但是他们也没有为此提高药价或是偷工减料,一切服务与医药质量如故。
他们不惜一切发展现代化藏医药研究、取得国家制剂标准与批号,是为了维持为数不多、慢慢失传中的南派藏医药传承,以及希望更多人可以认识藏医药的好处与医疗优势,毕竟这才是属于雪域藏民族自己的医学智慧与天然资源。
其实,医院这个名字不仅仅是藏医药而已,也扮演者麦宿宗萨这半世纪以来在各方面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角色,从文革前隶属于宗萨寺院内部的藏医与历算体系,到80年代恢复初期的三十年期间,无论是寺院开销、僧众供养护持,到麦宿手工艺、服饰歌舞等藏文化的复兴与推广等,医院都是从不缺席的主要护持者之一。
如今麦宿各家各户都各自创业了,洛热老师也从不要求回报,他不会像一般政商名流一样,到处攀关系以获取自己的生意。他也从不介绍自己的丰功伟业,默默地饱受各种有心人士的毁谤批评,他也毫不在意与反驳,我跟随他身边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修为。
他除了督导藏医药与行医的工作之外,每天的主要日常工作只有三件事:用电脑编整佛典与藏文化资料、闭关修炼佛法与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发展,非常标准的斯文宅男,从不喜欢到处串门八卦与娱乐。
而外界人士对于医院的认识除了官方少量介绍资料,具体细节非常有限。我觉得我有这个感恩的责任来好好介绍一下他们的故事。
回到年,
开始说起我对于洛热老师与医院的最初印象与认识:
他们无论是走着、坐着或是躺着,
随时都是大家的健康靠山。
医院?
医院、中医院或医院,就是没听过“藏医院”。
当我回台湾第一次医院时,很多人都听成:“什么?你在『葬仪院』(殡仪馆)喔?…谁死了?”听了之后真是让我囧很大。
其实,藏医院就医院简称,也是属于雪域藏族自己特有的医疗系统。
藏医在药材方面与看诊方式比较类似中医,但是依据的经论不同(例如,藏传的佛典《四部医典》),内容迥异,自成一格,算是一门由佛教科学衍生而出的养生医学。
与众不同的就医模式
医院的概念,是先去挂号,或是先预约主治医生,然后再到诊断室去看诊。
但在医院却不是这样的规矩,医院里,而是到处跑,只要在医生家里遇到了,或是在街上遇到了,都可以就地帮病人把脉看诊,然后随手给你写个药方,医院取药。
你也不一定得到医院拿药,因为藏药的好处是绝大部分的药名都是根据《四部医典》来共同取名的,只是各家配方与疗效不见得一样,患者可以凭药方自己决定去哪取药买药,所以藏医也是讲求医与药分家的。
院长洛热老师是个随性自在的长老,他工作累了,在家中客厅的藏床上随便一躺就睡,医院外面的草坪上卧了就睡,甚至在办公室里,眼睛酸了就直接在地板上睡了。
尽管如此,只要有病人来,无论他再累,都会起身看诊,不消一两分钟就能判定病情,可以说是藏医界的大神。
从不收挂号费、
诊疗费与手术费?
医院可说是当地三乡(岳巴乡、达马乡、普马乡)的民营健保单位。医院至今,所有喇嘛僧人与贫困户就医免收任何费用(包含赠送一个疗程份量的药品),无论任何手术或是外伤包扎,通通全部免费。
不仅如此,藏医院虽然晚上会关门,但却是二十四小时待命服务,一旦半夜有急难通知,他们会马上起身去看诊。这差事最后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儿子赤乃彭措在负责,他这份勤快务实的态度也让他接班成了目前医院内部制药与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副院长医生。
藏区早期交通不发达,去一趟山谷须骑马或步行,等到了目的地,有时对方早已回天乏术。虽然很令人遗憾,但医生还是会安慰并叮嘱家属,尽快安排喇嘛来助念超度。亡者家属也会准备餐点,让大老远来一趟的医生吃饱了再离开。藏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就是这么泰然。
(图):医院位于当地主要道路的入口处,由于环境优美,医院的样子,常常被误以为是宗萨学院,也算是洛热老师迎接宾客的第一站。
(图):医院的医袍很有特色,是洛热老师设计的。白色是代表吉祥的颜色,领口是参考藏装的样式,帽子相当可爱,前后左右上方都有一朵彩色的花,医院看不到,五种颜色的花象征药师佛,各有深奥的佛法意义。
三十多年不大幅涨价,
他们靠什么吃饭?
这样免费施予百姓们医疗救助,但是药价仍跟三十年前差不多一样(~),只有在年调涨了几元,而同行都已经提高好几倍价钱了,医院却坚持不翻倍涨价。
由于药材都是直接在当地药山种植与摘取,把炼制藏药当作教育培训,把供养僧众与布施穷人当作佛法修行,省吃俭用,所以没有成本不堪负荷而需大幅调涨的问题。
据说医院的药材费是雪域藏区最低价的,但是并不表示药材品质差,其药品皆完全遵循古法研制,每次制药时也都会恭请寺院喇嘛们来修法加持,可说都是货真价实且具有加持力的古老藏药。
医院目前()每月平均救治一千多位病人,要为八个乡六十个村庄二万人服务,却仅有几名医生每天二十四小时工作,随时出诊。所有的车费、医院自行吸收,病人不用出一毛钱。
免费的药加上免费看病,如此沉重的负担,医院一年仅有几万元利润。这还不包括洛热老师自80年代起那二三十年来把自己大部分所得捐给寺院买法会用的供僧食品、耗材器材。我真是不敢相信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后来随着藏族人口逐年增多与物价上涨,藏医院的负担也愈来愈沉重,所以他们只好将生产的藏药与藏香尽量扩展外销到各地,如此一来,收入与支出才终于勉强可以平衡。
问题来了:
藏药不涨价的主因是因为药草产自当地,所以成本可以压低;但是购买和维护制作药品的机器和设备,费用却是很高昂的。
“物价提高了,药不涨价怎么行?”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副院长兼任会计“扎西拉姆”她很气愤的反问我:“物价虽然涨了,问题是人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变得更有钱。
如果药价也调高了,难道要让没钱看病买药的人病死吗?”我觉得自己好像误踩地雷,民生的问题水太深,还得依靠脱贫致富的工作。
图:藏医生们不一定医院,只要你在任何地方见到他,就能马上给他看病,开药方,而高原山川上也常是他们的医学教室。洛热老师有时候累了就直接医院办公室的地板上随意躺下休息。
图:宗萨藏医生依循古老传统手工炼丹制药。
宗萨佛学院负责藏医药课程的堪布拉巴与洛热老师合影。
医院也是宗萨佛学院医方明课程的主要培训中心。
南派藏医药的未来
目前藏地的藏医药发展有各方面的问题,教育传承问题,藏族人关于医药卫生的普及知识不足的问题等,洛热老师有时面对藏医的未来,显得有些担忧。
藏医的传承和资源是足够的,问题就在于医疗分配不均,需要的地方都得不到资源。许多知名藏医与学生宁愿去大城市跟西医、中医抢生意,研发更多生物科技产品,好让藏医学行销到世界各地。
但是,洛热老师老是一脸泰然自若的样子,仔细回想起来,这些年来,我好像也没听过洛热老师抱怨这些事。
无论他们的实际心态如何,洛热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本钱与本领可以去改变现状了,当时他认为这种情况,十年内大概是无法改善的。
赤乃老师、洛热老师、噶布老师三人合影。
后来过了5年,在年左右,发展的时机成熟了,由洛热老师的长子噶布(降拥彭措)老师自告奋勇地来继承藏医药发展工作,他放弃坐以待毙的保守心态,决定发展现代化藏医药,与国家政府部门、医疗部位对接,希望能够承担复兴南派藏医药的伟业,抛砖引玉,让更多藏族人能够重视藏医药,好好保护与发展属于藏族人自己的雪域珍贵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噶布老师还创办“藏艺通”社会企业公司,除了率先将传统藏族日用品打造成国际时尚品牌“子乌”之外,也将麦宿完整的手工艺文化推向了外地,受邀在成都、上海与北京各地举办德格麦宿文明展,康巴卫视也曾经多次作电视专题介绍,更致力于以麦宿当地人的保护立场来协助政府发展德格与麦宿的精致旅游规划。
所以,德格医院不只在于关心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同时在持续进行保护与发展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责工作。
图:洛热老师正医院门外的草皮上优雅自在的看书
最终,洛热老师乐观面对这些发展与无常,无论未来宗萨藏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他都以平常心面对。
虽然时代与环境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洛热老师这些历代喇嘛医生所传承下来的从容自在、随遇而安的精神,是藏族特有的医学特色。哪怕最后衣钵只传一人,我也相信雪域的健康之花仍有再度盛开的时候。
下次如果你进藏旅行或朝圣,不妨了解一下藏医药吧,如高原反应或是不小心感冒生病,医院就医,就算没病,也可以了解藏式养生保健之道哦!????????????????
联系方式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麦宿达马乡
德格联系电话(藏汉双语可沟通)
-
成都联系电话(汉语)
-
德格洛热宗萨藏医药研究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