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精品农业之花破寒而绽

纵观48.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

哪里可以孕育出最好的农业之花?

甘孜可以!

试问多万四川儿女,

哪里的农副产品可以放心地端上餐桌?

甘孜可以!

这个回答,也许出乎你的意料。

是的,甘孜有草原,甘孜有雪山,甘孜有迷人的丹巴美女,强壮的康巴汉子,以及悠久的藏地文化。

然而,记者在甘孜,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翻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经泸定、康定、道孚、炉霍、德格等地,行走几千里,海拔从一千米到三千米,再到五千米,展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牦牛、青稞、羊群和多彩的民居,更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草莓、核桃、苹果挂满枝头;百合、油菜、月季争奇斗艳;黄瓜、青笋、白菜、西红柿满市满篮。

这些在成都平原常见的绿色蔬菜、鲜艳瓜果,

是怎样来到这里,

是怎样生长在雪域高原的?

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对记者说,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把三州建成四川中高端农产品重要供给地。对此,甘孜立足高寒温差大、高原无污染等自然优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科学种植养殖的方法,从低海拔地区搬到甘孜,搬到海拔两千米、三千甚至四千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走一条具有高原特色、藏区特点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以前,甘孜不仅很难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就连看都很少看见,现在,这里的农牧民吃上了产自当地的新鲜瓜果蔬菜。

以前,有些瓜果蔬菜在高原栽种是一片空白,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产品丰富了甘孜人的餐桌。

今后,也许这些来自高寒地区、光照充足、长自无污染土地上的瓜果蔬菜,将成为甘孜以外市场的抢手货,也会有更多的甘孜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从无到有

红艳艳的水果挂满雪域

科技发力

嫩绿绿的蔬菜站立高原

甘孜县拖坝村,距县城约10公里。

对于村民大姐德德来讲,今年的新鲜事儿特别多,不仅劳动场地从旷野搬到了大棚里,她照顾的农作物也从过去熟悉的青稞、马铃薯等,变成了花卉、草莓、番茄、青笋等一大批从没栽种过的新品种。

德德

这里的土地长出水果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小时候没见过,如今,我的孩子也都长大了,看见草莓、青笋从土地里长出来,我们都是第一次。

高原有机草莓成了抢手货鲍安华摄

德德所在的拖坝村,正全力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为一体的藏式风情农庄——孔萨农庄,眼下,农庄内热带风情体验馆、亲水乐园、高效观光农业、传统高产农业、观赏农业等项目,正日渐成型。

农技师傅唐余海告诉记者,这里高寒、高原的独特气候条件,决定了无论是选种育种、栽培浇灌,还是日常的田间管理等,要求都非常高,必须得有一整套科学化的精细管理才行。对于海拔米的拖坝村来讲,哪怕一个调节昼夜温差的细节,往往都能影响瓜果蔬菜的生长和产出,甚至决定栽种的成败。

从一片空白到瓜果飘香,变化着的不只是孔萨农庄。

在理塘县

当地成功攻克高寒地区种植难的课题,率先将丝瓜、西红柿、黄瓜等十多种有机蔬菜种在了海拔米的高原,以“甲洼、濯桑、藏坝”三乡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逐渐形成。

在泸定

以特色水果、优质核桃、魔芋“三个5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高半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增长%。该县黄草坪村全村56户群众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苹果,年产值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成为高半山首屈一指的“万元村”。

在德格

当地切实利用科技技术推广,强化落实良种工程技术,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施高产示范基地亩,青稞、马铃薯基地5亩,蔬菜基地0亩,中藏药材人工种植亩。

然而,这一切从无到有,对处于高寒高原的甘孜来讲,并非易事。

“有些蔬菜瓜果,是初次成规模地在雪域甘孜生长。”甘孜州委副书记李江说,平均海拔超0米的高原藏区,让很多在低海拔地区能规模种植的农作物出现了“水土不服”。

多年来,甘孜州农业部门不断深化国、省、市农技对接,积极开展“院州”“校州”科技合作,花大力气持续对适种农作物进行改良和研发,成功探索研发出一系列创新品种,并结合配套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向全州推广。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甘孜州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超过2亿元,省州两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近万元。通过政府引导,不断带动企业增加投入,引导全社会投入科技资金超过9亿元,组织和实施国家、省、州科技项目项,有力地促进了甘孜农业产业发展。

种果蔬

一亩几百元变成了两万元

建基地

整村农牧民当上产业工人

“我们这里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出产的高原有机草莓糖分高,品质、口感都非常不错,很受市场青睐。但是,在向游客敞开供应一段时间后,供不应求,不敢再多卖了。”道孚县各卡乡党委副书记、四川省公安厅精准扶贫驻冻坡甲村工作组成员黄勇告诉记者。

“不卖”的原因,在于草莓基地接了一个来自成都的大订单,这个订单,客户以70元/斤的价格预定了1斤草莓,加上前期零售的2万多元,不到5亩的草莓基地,产值至少将达到11万元——这个数字,让习惯了种植青稞等农作物、每亩纯收入仅几百元的村民“看傻了眼”。

“从来没想到草莓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冻坡甲村贫困户杨俊华说,看到种草莓这么挣钱,大家的心都热了起来,“现在村里人都对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感兴趣,好让土地产出更多的‘金子’。”

比草莓更有名的,是道孚的大葱。道孚大葱口味独特、易保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道孚的大葱口味独特、易保存,

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鲍安华摄

在道孚麻孜乡沟尔普村,69户村民的亩土地按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志华农场,由公司进行规模化集中打造,形成远近闻名的道孚大葱基地。村民在基地务工拿工资,祖祖辈辈的农牧民,第一次成了产业工人。

在道孚县协德乡,全省最大的春油菜基地里,金色的油菜花开成了花海。今年播种期间,利用精密播种机,万亩春油菜基地短短一周就播完了。村民自个儿算了一笔账:有技术指导,有公司收购,有最低收购价,每亩油菜的纯收入,是过去种青稞的3倍。

万亩春油菜产业带鲍安华摄

“从亩产收入不到元,到超过元,收入增加了,这只是道孚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而关键在于潜在的变化:世代只知道按传统方式放牧和种植青稞的农牧民群众,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改变。”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说。

科技使土地“生”更多的钱,土地流转出去可以收租金,土地上的农牧民可以当产业工人,这些变化带来的冲击,让蒲永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道孚群众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诉求越来越迫切。

与蒲永峰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德格县县长黄杰。“农牧民对蔬菜、瓜果、产业、基地、增收等词汇的







































北京中科白颠疯
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ongqiangyk.com/jtqk/2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