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来自德国的海德堡学院爱乐乐团将在音乐总监杰斯科·赛旺的执棒下亮相由陆家嘴信托荣誉呈现的“东方市民音乐会·晚场版”,在贝多芬逝世周年之际,向音乐巨人致敬。演出之前,乐团的三位乐手特意以文字介绍了他们即将演绎的三首曲目,为观众作观演导赏,在此分享。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于年首演时让评论家和观众们疑惑,因为它听上去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传记作家亚历山大·塞耶相信,当时委约该作品的维也纳独奏家弗兰兹·克莱门特在没有事先排练的情况下直接在音乐会上视奏演出。贝多芬用了仅仅几周的时间创作这部作品并在首演前2天才交稿,这种情况对于他来说非常罕见。要知道他的第一交响乐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首演对于观众来说不符合惯例的是乐章之间的紧密以及乐章里的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演奏的四分音。这个首先由弦乐部分进行模仿,最终乐队齐奏重复。独奏家部分的华彩也超乎寻常地由定音鼓伴奏。
▽卡拉扬与安妮-索菲·穆特合作演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难度很高,同时又要表现诗情画意和炽烈辉煌。于是,在首演之后的近40年里被大多数小提琴表演大师回避,并被认为“无法演奏”:它又难又不讨好独奏家。直到由门德尔松指挥,约瑟夫·约哈希姆演奏之后,这部作品才重新被重视。而门德尔松在指挥这部作品后,他一定深受其影响,从而很快在伦敦创作了他那首著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结构上看,贝多芬在第一乐章运用了带有叠句的典型的奏鸣曲式,一共包含个小节。在首演的年代,该乐章的篇幅几乎相当于一个独奏音乐会了。出乎预料的是,乐团的叠句与小提琴独奏部分并不相互抗衡,紧密的交响乐句与独奏部分更多地是融合在一起。
缓慢的第二乐章保持着简单性,铜管部分非常克制。加入带有弱音器的弦乐及小提琴独奏部分安静的旋律,让这个小广版乐章柔美如歌。
低音弦乐精神抖擞地将乐曲带入第三乐章。其“猎手回旋曲式“通过6/8节拍及圆号的音色来表现。
如今这首不寻常的小提琴协奏曲被列入音乐会经典曲目之一。贝多芬高超地结合了传统和前卫,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不同动机的重组和合成,例如定音鼓的敲打动机在贝多芬的晚期音乐素材里才得到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该作品建筑式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更加清晰地体现了作品的即兴性与创新性。
撰稿:韦尔吉尼娅·弗罗尔VirginiaFlohr(打击乐)
翻译:王蕾
陆家嘴信托荣誉呈现
东方市民音乐会·晚场版
致敬贝多芬
德国海德堡学院爱乐乐团音乐会
AkademischePhilharmonieHeidelberg
时间:/9/9(周六)19:30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票价:VIP/80元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18演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