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风与德国博乐新风优劣势对比 http://www.boleshizx.com/blsms/6802.html
穿越在时光里的赶路人
Thetravelerthroughtimetunnel
德格,意为“善地”,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它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人间,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随处可见身披红色僧袍的僧侣,诵念着经文的虔诚信徒......恍如一片净土,从未被人世喧嚣所打扰。走进德格印经院,寻找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与传承人。
飞翔图书室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成都?小金?四姑娘山?丹巴?道孚?炉霍?色达?德格?白玉?理塘?雅江?康定?雅安?成都
色达到德格的路上经过马尼干戈,白雪皑皑的雀儿山一路陪伴。
马尼干戈,这个名字真的太好听了,乡村道路边的藏式民居配上自然风光,在对的季节会遇见最美的风景。猛地进入马尼干戈,满街骑着高头大马的康巴汉子(听说前几年还往往背着叉子枪,这几年不让带枪了),真有彪悍的美国西部片的感觉。马尼干戈是边界贸易的要塞,茶马古道上马帮和商人云集之地。向北可以去青海,新疆;向西去拉萨;向南可以到川滇,是川藏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马尼干戈我们只是匆匆而过,真有些遗憾呢。新路海是雀儿山主峰西北麓下的一个冰川湖,又名“玉隆拉错”,藏语的意思大概是“心倾神湖”,海拔多米。新路海这个名字,据说是当年修筑川藏公路的筑路大军所命名。站在湖边,可以看见对面横卧着两条冰川直插湖中。湖边两岸苍松翠柏掩映。资料上说,森林草原中栖息着黑熊、林窟、白唇鹿、牛羚、雪豹、岩羊等20多种动物......这个时代了,这些都极难见到了吧。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远远的遥望新路海了。河滩里山坡上目光所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很是震撼!
玛尼石最原始的名字是“玛智石”,是从古象雄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卍”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
散布在全藏区的玛尼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石刻是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
走国道,必然少不了经过雀儿山。这座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到德格县之间,更准确地说是刚刚过了马尼干戈就要开始翻山了。要知道川藏线第一险就是翻越雀儿山,雀儿山海拔米,垭口海拔米,是川藏南北两线高度之首。“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特别幸运的是全球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已经通车两年啦。但遗憾的是走隧道也就无缘一见雀儿山最美丽的风景......我们车到隧道口,发现因为隧道施工单向放行,所以只能耐心等待,7月天雀儿山上依然白雪茫茫。藏人家访
「美丽姑娘松吉措」
从马尼干戈到德格县城,穿行雀儿山隧道,听说以前没有隧道的时候,从隧道右边的山路开上山,翻越雀儿山,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在隧道口等待放行,下车溜达遇见十五岁的美丽姑娘松吉措,在马尼干戈中学上初一。暑假在隧道口路边摆个小摊,卖些自己穿的手串和山里捡的石头贴补家用。从车里拿出自己喜欢的书送给她和她的小伙伴,并请她留下地址,希望能再寄些书给她们。发现她的小伙伴并不会讲汉语,询问才知道,小伙伴在学校里的班级是藏语班并没有设汉语课程,而松吉措的班级是两种语言都学,所以说、写汉语也很厉害,她还把我的名字翻译成藏语写下来给我做纪念。看着两位藏族姑娘的棕色皮肤上有两片淡淡的高原红、一双明亮的双眸、略显干燥的嘴唇、白白的牙齿还有真诚可爱的笑脸,在高原的蓝天白云映衬下真美!她们可爱的样子让自己想起了那首好听的歌。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煮了又煮的酥油茶,还是当年那样浓。高原红,梦里的高原红,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让我醉在不眠中。松吉措妹妹在自己的摊位底下一笔一画写的这些汉字和藏文很帅吧。
德格,山夹缝里的高原小城,宾馆跟大山就是咫尺之间,窗下流淌着湍急的河水。
对德格灯火辉煌的夜晚印象深刻,窄窄的街两侧遍布着酒店宾馆,街上藏族大妈的广场舞,是我看过最有感染力的,想起了自己多年前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跳过的锅庄舞之夜。这份信仰让人感动!
在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有一处古老、吉祥聚慧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有“雪山下璀灿的明珠”之称的的“德格印经院”。藏语称:“德格巴宫”(Tib.DegeParkhang)。来到印经院看到有很多行走在红色院墙外的藏人转经者。走进德格印经院,就像翻开一本藏文化的百科全书,这是藏区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印经院,全藏区70%的佛卷经书在此印刷。德格印经院还收藏着藏区70%以上的藏文化典册,堪称“文化宝库”。至今,它奇迹般地完整保存着22万余块木刻古印版,这不仅是藏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德格印经院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中(另两个是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印经院),以收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管理完备而严格、原材料制作考究、印刷高质量,以及对古建筑物、壁画、印版和其他文物全面而有效的收藏和保护而位居首位。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全部是人工手刻排版印刷。其所保存的刻版最古老的有近年历史之久,德格印经院无论价值和地位都闻名于世。漫步印经院,佛教的人文光芒和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内心如沐春风般温暖与安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雕版印刷
几百年来,印经院的工人们从未停止过劳作。如今,在这座尚未安装电灯的古老工坊里,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经文从斑驳的经版和泛黄的纸张之间跃然而出。几百年来,忙碌的印经人将不朽的技艺一代代薪火相传,更将佛陀的智慧一页页在世间传扬。在整个藏区,只要是德格版的经书,所有人都会闻之生敬。手工造纸、手工调墨、手工刻版,手工印刷到手工装订,藏民的传统工艺在继承人手里活灵活现。完全被印经院里繁忙的工作场景惊着了,在楼梯上就能听到一阵阵紧促而有节奏的声音,这里是印制经书的大堂。两名印工一高一矮相对而坐,高坐者负责接纸并固定印版与印纸再在印版上滚墨,矮坐者则一边递纸一边持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印好的书页放置一旁。从加墨、铺纸、转印到掀起纸张一气呵成,配合默契。印经工人在每一次推动印制的过程中都要深深地弯下腰,低头敬畏地看着自己正在印刷的经文,当一张经文印好之后,又会有个自然的抬头动作,周而复始,每印一张,便自然地向经文鞠躬顶礼一次。两名印工一个负责上墨,一个负责放纸和印刷。刷墨要用力均匀做到字字清晰,否则必须重印。德格印经院的印经方式百年未变,印刷是整个流程中工人负荷最大、工序最多的关键环节。整个大厅多组工人同时印制时,就像一部现代化的印刷机器在运转。看到有红黑两种印制经文,印版分为墨版和红版,墨版用烟墨等调制而成,主要用于印刷日常读诵的经文等。红版则采用高级颜料朱砂,用来印制主要用于供奉礼拜的珍贵典籍《大藏经》。装订工人正将印好的经书进行分类。藏文书籍均为散页式,装订简单又极具特色。裁好的纸张的边缘像刀一样锋利,所以工人们手上常年可见一道道血印。走出印制大堂,来到藏经阁,藏经阁内摆满了古老的印经板,通道狭窄昏暗,使得从通道尽头窗口射入的光线格外刺眼。宛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光阴流逝,只有泛着油光的印经板留下了时光的印迹。藏人家访
「拜访彭措泽仁——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
三尺雕版与万卷藏经,藏人彭措泽仁坚持做了一辈子!拜访彭措泽仁—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30多年前一个24岁的藏族男孩,跟随父亲的脚步到了印经院,并掌握了印经的手艺,便一直留在了这里,因为父亲告诉他:“佛说,认真地刻每一个字,可以洗清自己的罪孽”。于是靠着虔诚和信仰,他日复一日地在印经院印经,审版、修版而这个把印经作为自己的信仰,并愿意坚持一辈子的人,就是彭措泽仁。彭措泽仁老师说:德格印经院的经版书法优美且雕刻极深适合反复印刷。雕工根据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雕刻,雕好须经12次审校,有问题要修版,然后将印板置酥油中煮一天去掉木性,晒干刷上防蛀药水,一块成品印板方算完工。雕版工艺要求极为精细,为保证刻深、刻准、刻好,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如今木料来源已成问题。秋后上山伐顺直无结之木,以微火熏烤后放进池子沤制一个冬天,沤退森性后取出,水煮烘干刨平后即成坯板。老师说,这个房间就是校对修版的工坊。闻名全藏的《甘珠尔》,便是由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工匠雕刻了5年方才完成印版刻制。(照片来自于网上)老师介绍:印制的藏纸,原料是产于阿须草原的一种叫狼毒花的植物根茎,微毒清热,造出的纸存放百年都不怕虫蛀鼠咬,且常年在昏暗油灯下阅经的喇嘛们也会因此而清心明目,免受高原最易罹患的眼疾之苦。藏纸工艺历来传女不传男,年印经院请来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将祖传的造纸术教给年轻人,才初步抢救了这门古老技艺。
告别彭措泽仁老师,我们来到印制佛像的工坊。德格印经院在藏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相当于内地的著名出版社,不过这里出版的都是经书和佛像。在印制佛像的工坊,看到其印刷的纸张均为藏区著名的狼毒纸。看看师傅们用朱砂熟练的印制千手观音。听师傅说,这里有一幅千手观音版画来自于有着年历史的木刻印版。看到墙边整齐地码放着成摞的备用纸张,工人一直在忙碌着。一个上午我们都徘徊在印经院里,或静坐在印经大厅,见证一页页经文的诞生,听那有节奏的印制声;或徜徉在藏经阁“时光隧道”般的通道里,闻着远古的墨香......三十多万块印板分门别类地插满版架。印板均为两面雕刻,每版均带手柄以便取放。满载佛教智慧与藏族文化的一块块印板,散发着浓郁的酥油香和墨香,在幽暗的光线下愈显神秘与庄严。印经院南侧房顶的一对镏金孔雀塑像,是当年清政府为表彰德格土司创建印经院而特赐的,据说这是藏区所有寺院里唯一的一对。
藏人家访
「德格印经院讲解员央金姐姐」
在德格印经院遇到的讲解员央金姐姐,她说自己是通过考试后,来到德格印经院开始从事讲解员工作的。几年来,央金从一个对印经院和藏传文化不太了解的菜鸟,进阶到现在对印经院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印经院里央金姐姐两个多小时的讲解,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本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细致又丰富。也耐心的解答了我对藏区民俗、文化等一些思考的问题,非常专业的讲解员。从这些积极阳光年轻藏人的身上,看到了藏区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在家乡坚守,为藏区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做着自己的努力。央金姐姐说:二百多年来,这里的印经院一直以各教派兼容并蓄闻名于世,从选木雕刻到印刷成册,德格印经院里现在每天的生活都与二百多年前一般无异,许多藏民会卖掉牛羊来德格印经院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宗教和信仰是藏族人民骨子里带来的,由骨子里融入血液并根深蒂固。走出印经院,看到在墙外转经的人群,有一些熟悉的面孔,应该是进印经院前就看到的在这里转经的藏人。既有身穿传统服饰的老年藏人,也有着时尚藏装的年轻人,还看到结婚迎新人的庞大队伍也来印经院转上几圈,我想这应该是当地藏民婚礼最重要的仪式吧。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眼神里,充满了安详与宁静。我被眼前的色彩迷住,真的放不下相机了,经过同意,拍下他们美丽的容颜。藏人的小麦肤色搭配上砖红色、真是美极了!妈妈说藏人是把各种红色穿的最有韵味的民族。
老奶奶也这么会搭配色彩,带上礼帽帅气又不失柔美。
看到德格印经院墙外朝圣的女人们,特别感动于岁月带给她们的盛世美颜,写满自然淳朴与生活的磨砺,每一张都是不用P的美照。还有这些对镜头充满着好奇、可爱的孩子们。这一张张生动的面孔,真是一路见到的最美的风景,我把这组照片称之为“希望”。对于这些把信仰融入生命血液里的藏族人,我们除了怀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信仰的坚持,感动于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他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一生行走、一生修行!他们是穿越在时光里的赶路人!飞翔图书室的川西送书之行,
我们一直在路上。
崎岖的山路,最难忘那段白玉到巴塘遍布搓板、弹坑的拆车路,几个小时颠到人要散架,还有今年因为雨水大造成的一处处泥石流。不过我们有音乐陪伴,哈哈,来听听我们的背景音乐风格多混搭,歌声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劳累,还有这些在高原山路上与车同行的骑士,敬佩之至!
藏人家访
「在山里采松茸的藏族孩子」
德格到巴塘的崎岖山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开车在山里收松茸的康巴大叔,下车攀谈几句,知道跟他同路,于是开车一路跟随。山路上遇见几位卖松茸的孩子,15岁的男孩子扎西,他跟家人住在德格到巴塘的山路边。在巴塘县中学上初一,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平时住在学校的俩兄弟暑假回山里的家,去山上捡蘑菇松茸并且帮助家人放牧。我还看到扎西邻居家的两个女孩子,生活的不容易让孩子们的脸上都透露着一种坚毅的神情,但同样都有着藏人孩子明亮的双眸和纯真的笑脸。女孩子跟我说:她们特别喜欢读漫画书。藏人家访
「公路边开小卖部的邓珠和她的家人」
夜晚的山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改变计划夜里留宿路边的一户藏人家,遇见了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妹妹。小妹妹躺在家里的地板上看动画片,看到我们这些陌生里人进来特别的兴奋,裹着棉衣站起来迎接我们。在藏民家的大客厅里,与藏民一家人共眠一晚。早晨五点就听到寄宿在大客厅打地铺的几位藏族大妈、奶奶,匆匆的起床去附近的寺庙念经去了。清早起来跟女孩的妈妈聊天,她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但可爱的小妹妹汉语说的还挺好,可能是天天看汉语动画片的缘故吧,我和她妈妈聊天时她来当小翻译。大概了解到她的妈妈邓珠36岁,住在白玉到巴塘公路边的小村寨,没读过几年书,现在有一儿一女,儿子十岁上小学,小妹妹五岁跟妈妈在家里。邓珠和丈夫在路边的自己家里开了个小卖部,还有一个小吃部,做些简单的面条和抄手,同时自己家里也可以留宿过路的人,每人收费25元。
我把车里的几本书拿给了小妹妹,还有几本小学生的课外书嘱咐邓珠阿姨给她儿子看。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看起来的妹妹,认真看书的样子很美吧。
看到来串门的一位姐姐,想跟她聊天,她表示不会说汉话,拿一本书给她,也说看不懂。询问其他人才知道,姐姐17岁,读了几年书,但没有学过汉语,目前辍学在家,问她为什么不去学校念书了,她的意思是家里人不想让她去,自己也不想上学了,想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听到这些再看看邓珠阿姨心里真的有些难受,但这也是藏区的现状,读书难!女孩子们读书更难!“只要读书就有希望”
“只要读书就有希望”一路上心底里始终被这句话鼓舞着,翻山越岭只为把书带给深山里的你们,看到你们可爱的笑脸,倍感欣慰,我们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值得,想对你们说:朝圣知识的路上并不寂寞,有我们与你同行!
敬请期待下一篇:三进四姑娘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