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电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食粮。它祛除焦虑,治愈人心,也引人思索,反观世界。
电影和艺术是一个无限的话题,通过了解电影、艺术、艺术与电影的关系,我们将更充分地体验电影,认知艺术,理解世界。
这期百科我们先谈谈电影艺术,再分享一个可以再陪你度过一周电影片单。
◆电影—第七艺术电影亦称为映画。根据百度上的名词索引,它被这样释义: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片放映术结合发展成为的一种连续影像画面。简而言之,电影是声、光、影的艺术。老式投放电影电影的诞生要追溯到多年前。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影片《火车进站》,从这里开始,电影诞生了。卢米埃尔兄弟因此被称作“电影之父”,《火车进站》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等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火车进站》影片剧照乔托·卡努杜和他的《第七艺术宣言》◆
电影的视觉艺术—光、色、构图
电影作为一门合作型的艺术生产活动,是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有机配合的结晶。而电影所展现的视觉美学是展示电影艺术表现力颇为重要的部分。在不少成功的艺术电影,视觉艺术都得到了极致地发挥,导演利用光、色、构图三个方面,将观众拉入到一个真实的幻想世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把色彩美学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他电影中出现的色彩构图甚至被命名为韦斯·安德森式美学。他的电影通常由各种色彩叠配而成的高饱和度画面构成。利用独特的色彩构图让观众感知电影里奇妙的幻想与情节的荒诞,传达人物的喜悦、忧郁和童真等情绪,导演韦斯·安德森网络流传的韦斯·安德森电影色卡图
在他最广受赞誉的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画面的每一帧几乎都体现着安德森式美学。色彩在某个程度上为影片的氛围定调,是电影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元素,观众被其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情绪被随之调动。
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影片中两个时空的同一个场景,体现了导演对微妙细节的把控。第一张图的建筑被笼罩在温柔、梦幻、轻盈的柔光中,像是童话世界的城堡。第二张的建筑透着冷峻与真实的光感。哪一个是主人公的回忆,哪一个又主人公身处的现实呢?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情绪变化呢?《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30年代(上)与60年代(下)的酒店外景
在表现影片中两位年轻恋人的相处情节时,安德森将人与环境一同纳入构图。一对热恋情侣被包围在粉蓝色的甜品盒子中央,沉浸在不受打扰,独属于他们的浪漫世界中。观众似乎也随之掉入了粉色蓝色的甜蜜漩涡中。
布达佩斯饭店的内景则使用了棕色、洋红、土金色等暖色调,洋溢着欧式古典风情,同时加入了紫罗兰色(酒店员工着装),悄然增添了故事的神秘和荒诞感。每一个场景尽量保持对称、协调的构图,提升了视觉的整体美感。电影《布达佩斯饭店》剧照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予人以想象余味。他娴熟地利用色彩、光影、构图来构建人物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他导演的电影票房不高,但这种迷幻暧昧的气质深得小众群体的喜爱。有一句关于王家卫电影色彩运用的评价很精准,称其是流质化的艺术。王家卫的影像美学同前面谈到的安德森有明显区别。安德森的色彩是明亮的,高对比度的,带有一定戏剧性。而王家卫的色彩是内敛迷离的,借助光的加持,画面和人物情绪显示出微妙的动态和隐藏的张力,如雨水般润物细无声。导演王家卫《东邪西毒》是王家卫年的作品,角色借用了金庸小说的人物设定,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叙事。电影披着武侠外衣探索个体的内心情感。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蓝、白、红这四种色系反复交错出现,围绕人物烘托不同的内心氛围。光影的层次在中远景的构图和近景特写中突出,借景抒情。
电影《东邪西毒》剧照王家卫的另一部代表作《花样年华》的主角是一栋公寓内两位各怀心事的男女。影片氛围与主角的心情是同步的,始终处于一种克制压抑的状态。色彩采用暗色调,以光影的流动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电影《花样年华》剧照◆电影的拓荒者—艺术电影说到视觉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一种类型的电影——艺术电影。从市场定位来说,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对。商业电影,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迎合大众口味而制作。而艺术电影看重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导演的个人风格痕迹更明显。(这样的二元分类只是某个维度的相对探讨,很多艺术电影也在商业上也取得成功,一些商业电影也不失艺术性,有时两者的界限是模糊的。)而纯粹的艺术电影似乎总容易陷入晦涩乏味的指摘中。我们该如何看待艺术电影的存在呢?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言: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有人将艺术电影比作“电影的拓荒者”,因其孜孜不倦地拓展着影像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尽管其先锋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替代主流,但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有了人类不断探索的勇气和实践,我们才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更多维,更丰富的世界。三色/蓝白红三部曲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导演的三部电影。蓝、白和红是法国国旗从左到右的三种颜色,影片所述的故事也是基于这三种颜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博爱。艺术家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也尝试采用影像的媒介去创作表达。美国九十年代后期的先锋艺术家以及导演——马修?巴尼,被誉为幻想与捏造大师。他的作品涉及到很多领域,电影,雕塑,视频,绘画,摄影,舞蹈,行为,化装,表演乃至医学里的,假肢,精神病理等领域......几乎现代艺术所存在的所有表现手段,他都有所涉猎,而且做了绝妙的结合和运用。艺术家马修·巴尼
马修·巴尼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从九四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短片系列《悬丝》。与其说这是实验电影短片,不如说是用胶片作为手段的一系列观念艺术作品。整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马修·巴尼通过对这种生命本质的,原始机能的思考,来隐喻人类的潜在生命,能力,极限,束缚等问题。《悬丝4》剧照《悬丝4》展现马修·巴尼一贯的创作手法:将景观作为电影主题的组成部分。该片拍摄于曼岛,将当地的“凯尔特”风俗、赛车与人的性欲结合起来构成故事的轮廓。该片围绕马修·巴尼的踢踏舞与精灵们展开,反映人在走向性成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悬丝3》剧照该作品的场景设置在年的纽约黑帮环境下,又关联于克莱斯勒大厦的室内装饰、萨拉托加赛马场、古根海姆博物馆和不朽的北爱尔兰神话。《悬丝3》中,马修·巴尼再一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建筑、身体、舞蹈、恐惧的迷恋与热情。
《堡垒》是马修·巴尼最新影像作品,一部长达两小时14分钟的长电影。影片围绕着发生在美国爱达荷州锯齿山脉狩狼的故事,交织展现了与狩猎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此片被外界评价为马修巴尼最易理解的作品。但并不代表影片可以从画面及人物情节去解读一二。这部电影仍有较复杂的多重隐喻,围绕马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