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分布的石斑鱼类有个属65种。由于石斑鱼具有富含营养、肉质鲜美、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在港澳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石斑鱼种类和特性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Neopterygii)、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石斑鱼通常指两大属鱼类:石斑鱼属及喙鲈属。除此以外,Anyperidon属、驼背鲈属、鳞鮨属、纤齿鲈属、贫鲙属及鲙属的鱼类也会被称为石斑鱼,而鳃棘鲈属的鱼类则被称为珊瑚斑鱼。不过,某些鸳鸳鮨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角纹鮨属、东洋鲈属、副花鮨属等属于石斑鱼亚科鱼,及个别的其他鮨科鱼类,有时也会被冠上石斑鱼的称号。石斑鱼的英语名称grouper来自于葡萄牙语garoupa一词,跟英语里的group(团体)无关。常见的石斑鱼:
中文名学名保护级别
安氏石斑鱼EpinephelusandersoniCRIUCN3.svg近危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CRIUCN3.svg近危
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polyphekadionLCIUCN3.svg近危
青铜石斑鱼EpinephelusaeneusCRIUCN3.svg近危
多鳞石斑鱼EpinepheluspolylepisCRIUCN3.svg近危
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quoyanusLCIUCN3.svg无危
加州石斑鱼EpinepheluslabriformisLCIUCN3.svg无危
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niveatusLCIUCN3.svg无危
岩石斑鱼EpinephelusadscensionisLCIUCN3.svg无危
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LCIUCN3.svg无危
黑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LCIUCN3.svg无危
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fasciatusLCIUCN3.svg无危
密点石斑鱼EpinepheluschlorostigmaLCIUCN3.svg无危
网鳍石斑鱼EpinephelusmiliarisLCIUCN3.svg无危
吊桥石斑鱼EpinephelusmorrhuaLCIUCN3.svg无危
濒危的石斑魚:
中文名学名保护级别
德氏石斑鱼EpinephelusdrummondhayiCRIUCN3.svg极危
伊氏石斑鱼EpinephelusitajaraCRIUCN3.svg极危
浅黑石斑鱼EpinephelusnigritusCRIUCN3.svg极危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ENIUCN3.svg极危
灰喙鲈MycteropercafuscaENIUCN3.svg濒危
乔氏喙鲈MycteropercajordaniENIUCN3.svg濒危
拿骚石斑鱼EpinephelusstriatusENIUCN3.svg濒危
乌鳍石斑鱼EpinephelusmarginatusENIUCN3.svg濒危
阿曼石斑鱼EpinephelusgabriellaeVUIUCN3.svg易危
褐石斑鱼EpinephelusbruneusVUIUCN3.svg易危
金缘下美鮨HyporthodusflavolimbatusVUIUCN3.svg易危
白缘石斑鱼EpinephelusalbomarginatusVUIUCN3.svg易危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VUIUCN3.svg易危
蓝点鳃棘鲈PlectropomusareolatusVUIUCN3.svg易危
平滑鳃棘鲈PlectropomuslaevisVUIUCN3.svg易危
黄喙鲈MycteropercaolfaxVUIUCN3.svg易危
豹纹喙鲈MycteropercarosaceaVUIUCN3.svg易危
黄嘴喙鲈MycteropercainterstitialisVUIUCN3.svg易危
驼背鲈CromileptesaltivelisVUIUCN3.svg易危
地理分布石斑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分布的石斑鱼类有个属65种,包括光腭鲈属、下美属、驼背鲈属、石斑鱼属、鸢属、烟鲈属、纤齿鲈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鳃棘鲈属和贫鲈属。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其中常见种类有斜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驼背鲈、青石斑鱼等。台湾海峡尤其是澎湖列岛海域,不仅有黑潮支流的加温效应,且多有浅滩、峡谷、海岛、礁石,珊瑚礁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石斑鱼类栖息,其石斑鱼种类较东海、南海更为丰富生活习性石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如青铜石斑鱼(E.aeneus)、褐石斑鱼(E.bruneus)及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等,其幼鱼则偏爱选择海草床、红树林等生境。石斑鱼类一般栖息于00m以浅的水域,如白线光腭鲈(Anyperodonleucogrammicus)和横带九棘鲈(C.boenak)等,也有一些种类栖息于00~00m的水层中,如橙点九棘鲈(C.aurantia)。大多数石斑鱼为独居性鱼类,除了在繁殖期集群外一般不成群;但也有些种类的生活方式为一尾雄鱼和若干尾雌鱼组成的小群体,如横带九棘鲈和青星九棘鲈(C.miniata)。一些研究表明石斑鱼类通常可在特定的礁区定居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定居习性及较长的生活史等特征使得石斑鱼类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摄食特性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绝大多数为肉食性,主要以其他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为食。但也不乏一些滤食性的石斑鱼类,如副花属(Paranthiasspp.),它们有着密集的鳃耙,可以过滤水中的桡足类(Copepods)、被囊类(Tunicates)、端足类(Amphipods)及鱼类、腹足类的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石斑鱼的捕食策略同样因种而异:一些主要捕食鱼类的种类如鳃棘鲈属(Plectropomus)和侧牙鲈属(Variola)鱼类通常会在礁石或浅滩附近巡游,以求主动搜寻猎物;另一些种类如加勒比九棘鲈(C.cruentata)、豹纹九棘鲈(C.leopardus)等则擅长躲避在珊瑚及岩礁中,伏击过往的鱼类及甲壳类。典型的石斑鱼类外形口大头大,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水形成负压,并顺势将猎物吸入口中,其口中具有众多向内的小尖齿可防止猎物从口中逃脱。一些石斑鱼类还被记录有和裸胸鳝(Gymn-othoraxspp.)或其他鱼类合作捕食的行为,如蠕线鳃棘鲈(P.pessuliferus)、豹纹鳃棘鲈(P.leopa-rdus)曾被观察到与爪哇裸胸(Gymnothoraxjavanicus)、波纹唇鱼(Chelinusundulates)、蓝蛸(Octopuscyanea)等合作捕食,石斑鱼类通过鱼体摆动及“点头”等动作,指引合作者参与捕食。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5~34℃,最适水温为~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我国石斑鱼的养殖概况
石斑鱼是世界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上等食用鱼。其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并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了广泛养殖。主要有虎龙斑、斜带石斑、斜带石斑、鞍带石斑等品种。国内实现人工繁育及养殖的石斑鱼约0种,养殖量也从不足0万吨持续发展至08年,产量已接近6万吨,苗种产量约3.0亿尾左右,直接产值达00亿元以上。
中国自0世纪末期开始养殖石斑鱼,最初养殖场地只限于南方沿海地区,随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革新,养殖人员发现北方也可以养殖石斑鱼。如今,工业化养殖模式在北方很受欢迎,其主要由深海水井以及温室大棚构成,0年我国石斑鱼海水养殖产量为7.8万吨,08年上涨至5.96万吨,增长速度逐渐加快。我国石斑鱼养殖存在产业集聚的情况,主要养殖石斑鱼的地区为广东、海南、福建,此外广西、浙江、河北、山东、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养殖,其中08年广东省石斑鱼海水养殖产量7.0万吨,占全国44.5%,居全国第一,较07年的吨增幅为9.48%,海南、福建分别以5.4万吨、3.5万吨位居第二、第三,其他省份产量均在万吨以下,此外江苏省07年海水养殖产量为0吨,08年下降至0。按区域来看,广东、海南和福建石斑鱼海水养殖业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比重偏高尤为明显,占比达到44.5%,其次海南3.8%。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全球高达0种石斑鱼正面临灭绝,石斑鱼资源也日益枯竭,捕捞石斑鱼已经无法形成产业,海域捕捞产量逐渐下降,08年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为0.6万吨,同比下降3.3%。由于石斑鱼较其他常规鱼类价格稍高,因此石斑鱼消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我国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海南、广东以及福建三个地区,产量分别为3.8万吨、3.7万吨以及.6万吨,其他省市海洋捕捞产量均在万吨以下。
目前,石斑鱼除了鲜活销为主,其次便是以冷冻加工为主,市场上主要有冻石斑鱼、冻石斑鱼片,品种比较单一。刘西磊研究了一种冷冻石斑鱼的加工工艺,其特点是从原料到成品能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加工过程一直在低温环境下,且去鳞去内脏以及速冻渡冰衣的工艺能更有效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了保鲜期。而对于石斑鱼冷冻过程肌肉品质的劣变及控制,冻结的方式和速度对品质的影响,冷冻过程鱼肉的蛋白和脂质氧化等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为了提高冻石斑鱼产品的品质,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鱼类调理食品是新兴方便食品,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鱼类食材的要求,即方便、营养、优质、卫生、种类丰富多样。石斑鱼作为一种肉质鲜美又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以其开发的调理食品是能够获得消费者亲睐的。王可健研发出一种刺玫果风味石斑鱼罐头,即将石斑鱼鱼块用中药材蕨麻、箭刀草、刺五煎煮的药汁调味之后蒸熟,然后用刺玫果粉和调料进行调和,风干至鱼块水分含量为35%左右,进行装罐灭菌。该产品充分利用石斑鱼、刺玫果的营养价值,营养美味。张庆玉等发明了一种酸菜石斑鱼滑,即以冷冻石斑鱼片、酸菜、鲜蛋清、猪肥膘等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酸菜石斑鱼滑产品,将四川酸菜与石斑鱼片进行完美结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配方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营养丰富的石斑鱼预制调理食品。
已开展人工养殖的品种已开展人工养殖的品种:珍珠龙胆(龙虎斑)、青斑(斜带石斑)、老虎斑(棕点石斑鱼)、龙胆(鞍带石斑)、红斑(赤点石斑)、油斑(云纹石斑)、假油斑(褐石斑)、土斑(青石斑)、东星斑(豹纹鳃棘鲈)、老鼠斑(驼背鲈)、衫斑(清水石斑)、金钱斑(蓝身大斑石斑)、七带斑(七带石斑)、云龙斑(龙纹斑)、衫虎斑、龙鼠斑(鼠龙斑)。主要养殖品种:.赤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英文名:HongKonggrouper。是石斑鱼科、石斑鱼属鱼类,俗名为红斑、海红斑,红过,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年获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现有赤点石斑鱼养殖业。本鱼体呈红褐色,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两侧齿细尖,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余鳍无显著之斑点。体长可达50公分。赤点石斑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近海水深55米以内岩礁底质的底层海域,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幼鱼一般生活在水深0米以内。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赤点石斑鱼性凶猛,以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白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部和东海、日本南部(九州和本州)、韩国南部、台湾沿岸。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赤点石斑鱼能在庞大的石斑家族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鱼王”之列,和它喜庆吉祥的大红色外表是分不开的。海红斑色泽红艳瑰奇,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加上外皮富含胶质比一般鱼要厚韧一些,当蒸熟后搁在盘里,表皮没有破绽而颜色更加鲜丽。海红斑是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赤点石斑鱼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广受欢迎的食用鱼。赤点石斑鱼肉质厚实、洁白,味鲜美,低脂肪。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鸡鱼"。.斜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红花、红点虎麻、红斑;英文名:Orange-spottedgrouper,brown-spottedrockcod,estuarycod,estuaryrockcod,goldspottedrockcod,greasycod,North-westgroper,orangespottedcodorblue-and-yellowgrouper。。头和身体背部呈黄棕色,腹侧发白;头、身体以及奇鳍上有许多橙棕色或红棕色的小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小点将变得更小、更多、颜色变得更深;身上有5条不明显的不规则的倾斜深条纹,这些条纹分叉并一直延伸到了腹侧,其中,第一条深色条纹在前部的背鳍鳍棘的下面,最后一条在尾柄上;在间鳃盖骨上有两个深色点,在间鳃盖骨和上鳃盖骨相接的地方还有~个深色点。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青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侧有5条斜纹,具有橙红或红色斑点。斜带石斑鱼属中下层暖水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喜欢栖居于珊瑚礁、岩礁等光线较暗的地方。属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以鱼、虾和头足类等为食。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域。生活于~00米海域,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域或河口及红树林区,对淡水略具忍受力。性凶猛。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具性转变,为先雌后雄。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我们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之一。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除了尾鳍具斑点外,其它各鳍均为灰褐色。3.青石斑鱼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俗名黄丁斑、石斑、过鱼、中沟、白马罔,英文名yellowgrouper。是石斑鱼科、石斑鱼属鱼类。体长椭圆形;头较大,大于体高,标准体长为体高之.7-3.3倍。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5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青石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在珊瑚礁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较多,喜栖息在光线较弱的区域,栖息水层随着水温的升降而有深浅的变化,春、夏、秋分布在0-30米深处,盛夏在-3米处也有分布,秋冬季节水温下降,迁移到较深水域,一般幼鱼栖息的水层比成鱼浅,高龄鱼则较少移动。青石斑鱼是广盐性鱼类,在盐度-4‰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最适盐度在30℃左右。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西沙群岛)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青石斑鱼为海产名贵鱼类之一,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我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中国出产的青石斑鱼除在国内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不仅畅销而且售价甚高,已成为一项创汇渔业。是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青斑属于名贵鱼类,肉质肥美,极为鲜嫩,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深受食客的喜欢。具经济性之食用鱼,已有实验性之人工养殖。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几年来,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斜带石斑鱼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石斑鱼中的佼佼者。4.点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malabaricus),似鲑石斑鱼、玛拉巴石斑鱼。英文名Malabargrouper,blackspotrockcod,estuaryrockcod,giantrockcod,greasygrouper,Malabarrockcod,Morganscodorspeckledgrouper。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重要鉴别特征:头体均呈棕色,覆盖较为分散的棕黑色小点,并延伸至胸部、颚下部、咽喉区以及口顶端;头体同时也覆盖分散的白色小点与不规则斑点;体常可见5条不规则倾斜深棕色横带(或多或少覆盖着灰色斑点);鳍均具分散的黑色小斑点。最大全长50cm;常见全长00.0cm;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5~34℃,最适水温为~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主要栖息于水深0-50公尺处之石砾区或沙泥区海域,幼鱼则常出现在潮池区。以鱼类为主食。亲鱼适合产卵的水温为3.-3.4℃,盐度0-34%。,产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8时进行产卵,为分批多次产卵型,受精卵约在7小时后孵化成仔鱼。最大体长:60cm。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0~30厘米。5.鞍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中文俗名龙趸、龙胆石斑、??鱼、鮢??鱼、鮢过鱼、深海野生大石斑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常见英文俗名giantgrouper、brindlebass及Queenslandgrouper。是所有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鞍带石斑鱼在幼年时为黄色,其身体上有三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随着鱼体成长,黑色斑纹内会开始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成鱼的鳍有黑色斑点。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波斯湾除外)。鞍带石斑鱼也会出现在河口。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这个品种的鱼最大可以成长至约.7米(9呎)长,公斤重。鞍带石斑鱼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区的洞穴或岩缝中,以小鲨鱼及小海龟等数种海洋生物为食。鞍带石斑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所以虽然它是一种深海鱼,但现时在台湾、澳洲及香港已能透过混合天然海水和人工饲养用海水来为这种鱼进行人工繁殖。在香港元朗,有养殖鱼塭出产的仅达3至4斤重;台湾屏东县东港镇顶级龙胆石斑则取0至30台斤,一般则是养殖3年,重量在30至50台斤。鞍带石斑鱼在澳洲昆士兰省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龙趸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除了在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龙趸的肉质上乘,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货源稀少、售价昂贵,在广州市场,每公斤批发价高达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6.棕或褐点石斑鱼(老虎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Forssk?l)),俗称老虎斑,BlackRock-cod,BrownmarbledGrouper,Brown-marbledGrouper,CarpetCod,FlowerCod,Flower-cod,FloweryCod。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北达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澎湖列岛等海域等,栖息深度-60米,体长可达0厘米,属于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珊瑚礁、潟湖。老虎斑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老虎斑是石斑里的普通品种,鱼皮较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在市场中比较常见。7.驼背鲈驼背鲈(Cromileptesaltivelis)是驼背鲈属的唯一物种,在香港称为老鼠斑。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中国、印尼、澳洲、帕劳、关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深度至40米。本鱼体侧扁,背部高耸隆起,头小,口大。体色为白色,散布黑色圆点,尾鳍圆形。背鳍硬棘0棘;背鳍软条7至9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9至0枚,体长可达70公分。本鱼幼鱼出现在潮池中,成鱼活动于较深水域,性情凶猛,机警,具领域性,属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鲭性无脊椎动物为食。老鼠斑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是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8.珍珠龙趸珍珠龙趸又称沙巴龙趸、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花纹呈斑斓状,十分好看。肉质鲜嫩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珍珠龙胆石斑鱼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加软嫩有质感。珍珠龙胆石斑鱼外观有靓丽的斑斓花纹,有着老虎石斑鱼的头,龙胆石斑鱼的尾巴。珍珠龙胆石斑鱼结合了两种鱼的优点,有虎斑的强抗病力及龙胆的快成长率目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商品鱼在早两年利润吸引下,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胆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9.豹纹鳃棘鲈(东星斑)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花斑刺鳃鮨,东星斑。鮨科鳃棘鲈属的一种鱼类。东星斑颜色鲜艳,东星斑因其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称为“星斑”,又因产自南海的东沙群岛而得名。东星斑颜色丰富,有蓝色、红色、褐色和黄色的品种,其中以红色为最佳,红中带黑次之,略带粉色和通体黑色最次。东星斑的体形比一般石斑鱼要小和长,其头部细小,肉多且颜色雪白,十分鲜美。口感劲道,深得食客喜爱。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因为东星斑的价值不菲,市场上经常有用其它的红色斑点鱼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燕尾星斑产量较多,捕获后容易死亡,故鱼贩多会冷冻出售,价钱比东星斑便宜。它的肉质比东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较短且左右叉开,而东星斑尾巴则扁平如扇子。等级:一等品:通体淡红,或红色斑块(红东);二等品:红中带黑,色泽较暗(澳东);三等品:略带粉色(养东);四等品:通体黑色或黑色斑块(黑东)(个体大较为便宜)。0.褐石斑鱼(云纹石斑鱼)褐石斑鱼(Epinephelusbrunneus),Kelpgrouper,又称泥斑、双牙仔、云纹石斑鱼。成鱼深灰褐色,身体布满淡灰色小点并汇聚成横纹,构成斑驳的图案。幼鱼的身体淡黄褐色,有六条不规则的深褐色斜纹,背鳍硬棘枚;背鳍软条3-5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8枚,体长可达8公分。生活在水深0-00米的岩礁及泥底海域。幼鱼出没于浅水区,属肉食性。分布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越南海域。其他品种.赤石斑鱼赤石斑鱼(Epinephelusfasciatus),又称黑边石斑鱼,俗名为石斑、格仔鱼、赤鮨,英文名:Blacktipgrouper,redbandedgrouper,blacktippedcod,black-tippedrockcod,footballercod,red-barredcod,red-barredrockcod,scarletrock-codorweatheredrock-cod,,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体呈红橙色,体侧具5至6条不甚明显横带。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4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3~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毫米,绝对生殖力为0万~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尾纹九刺鮨尾纹九刺鮨(Cephalopholisurodeta),又名尾纹九棘鲈;霓鲙、过鱼、石斑、珠鲙,为鮨科九棘鲈属下的一个种。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包括东非、法属波里尼西亚、南日本、台湾、澳洲大堡礁。而尾纹九棘鲈体长椭圆形,侧扁,体呈深红色至红褐色,后方较暗;头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不规则之红褐色斑驳;体侧有时具细小淡斑及6条不显著的不规则横带。另外,它的背鳍及臀鳍软条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鳍膜具橘色缘;腹鳍橘红色且具蓝色缘。这些需要认真观察,和东星斑的体态略有不同。尾纹九棘鲈为中小型石斑鱼,不是主要经济性鱼种,一般以拖网或船钓捕获。食用及观赏兼具,以煮汤食之,味道也不错。易与东星斑混淆的品种。
3.蓝点鳃棘鲈(西星斑)蓝点鳃棘鲈(Plectropomusareolatus),又名蓝点石斑,俗称西星斑。特点:星斑中有东西星斑,东星斑较西星斑好吃。据说东星是产于东沙,而西星产于西沙,东星的星点较西星幼细,身体色泽有蓝、红、灰及黄色,它们身瘦长,头较其他斑类小──除老鼠斑外。西星头、身及奇鳍褐红色至灰绿色,布满蓝色黑边圆点。腹鳍鳍膜深褐色至黑色。尾鳍后缘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西星斑身上布满蓝色或黑色斑点,整体呈褐色或灰绿色,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西星斑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中,偶尔还会进入河口区,成鱼栖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区及海藻繁盛区。西星斑的星点大而圆浑,外皮较厚,加上肉质结实,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斩件纹煮为多。一般来说,西星斑条大概有3斤左右,市场报价每斤约元。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东星斑与西星斑的区别:、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3、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4.斑鳃棘鲈(泰星斑)斑鳃棘鲈(Plectropomusmaculatus),俗称斑鳃鲈、斑棘鳃,泰星斑,因其早期是由泰国进口的星斑而得名。泰星斑头部及身体呈红色、橘红或棕色、灰绿,全身布满蓝色远点,头部亦有少量斑点,而腹部则无斑点,接近后缘处有黑色纵带。泰星斑的外形与东星斑相似,但其身上斑点大于后者,头部和鳃盖处甚至有长条型斑点,可作为区分两者的依据。泰星斑的体型细长,生炊泰星斑是潮菜的做法,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鱼肉,非常诱人。分布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以及北澳大利亚的沿岸。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南部。常见于混合的藻类与珊瑚栖息地。常见于近海岸礁但是不存在于清澈的外海礁石.稚鱼有一个在礁石栖地中的浅水区中的底栖生存,尤其在珊瑚残砾周围.短距离上移动产卵,形成群集.可能移进浅水区觅食中.卵在水面正下方飘浮。大洋性仔鱼被发现于栖息地类似那成鱼的那些.稚鱼吃小鱼与无脊椎动物例如甲壳动物与乌贼。5.玳瑁石斑鱼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quoyanus(Valenciennes,)),俗称金钱斑、花头梅斑、花狗斑、过鱼、黑猫鲙、花鲙、深水鲙仔。英文名称Rockfishgrouper,Barred-chestrock-cod,Long-finnedrockcod,Longfingrouper,Long-finnedgrouper,Longfinrockcod,因其体表的斑点呈六角形,如同钱币一般而得名。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主要栖息于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区,幼鱼常被发现于潮池。以甲壳类、小鱼及蠕虫为食。金钱斑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且澎湖出产的金钱斑是公认的最上品。金钱斑体长,呈椭圆形状,侧扁而粗壮。其头部、各鳍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黄、淡白或浅红色,其斑纹一般呈六角形或圆形,分布密集,反使全身呈现网状图案。金钱斑的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金钱斑是一种高端的食用鱼类,其价格昂贵,肉质雪白细嫩,十分鲜美,是为鱼中上品。烹饪方式很多,不过做法越简单,越能品尝到极致的鲜美。6.网纹石斑鱼
网纹石斑鱼(Epinepheluschlorostigma),又称蜂巢石斑鱼,俗名为六角格仔、蜂巢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过鱼、花石斑。头部、体侧及各鳍具小、不规则且彼此紧贴的暗褐色斑点,底色则形成淡色网状条纹;尾鳍通常具白缘。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或略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腹鳍斑点较不明显,胸鳍、尾鳍、臀鳍的斑点则较小,体型稍呈侧扁,底色为暗褐色,体长可达40公分。网纹石斑鱼是热带海域常见之鱼类,生活栖所多变,自海藻床至水深00米处之外礁斜坡区皆可见其踪迹,亦常见于砂泥底之大陆架。一般不结成大群,性凶猛,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为食。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亚。中国产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海南岛、台湾海域和广东沿海。7.眼带石斑鱼眼带石斑鱼(Epinephelusstriatus),拿骚石斑鱼。它们是西印度群岛最重要的渔获,但却因过度捕渔而濒危。眼带石斑鱼是海鱼,喜欢近礁的水域。它们是珊瑚礁中最大的鱼类之一。它们分布在由百慕大、美国科罗拉多州及巴哈马南至巴西的西大西洋,墨西哥湾却很少见到它们。
在水深00米至海岸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眼带石斑鱼是独居的,于日间觅食,主要吃其他鱼类及细小的甲壳类。它们于月至月间产卵,产卵多于同一位点及满月时份。在满月的光照下,大量的拿骚石斑鱼会进行交配。正因为这样,它们很易成为渔民的目标。拿骚石斑鱼并不害羞,潜水员可以随时接近它们。
近年由于过度捕渔及繁殖期较长,眼带石斑鱼的数量大幅下降。加上它们的产卵地区很易被渔民发现,故经常在繁殖季节被捕捉。它们现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美国、开曼群岛及巴哈马群岛的政府也已禁止捕捉。
8.德氏石斑鱼德氏石斑鱼(Epinephelusdrummondhayi)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极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西大西洋区,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至墨西哥湾北部海域,栖息深度5-83米,体长可达0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9.伊氏石斑鱼
伊氏石斑鱼(Epinephelusitajara)主要栖息在热带浅水区的珊瑚及人工礁间,水深达50米;幼鱼栖息在汽水河口、河道及红树林沼泽。它们的分布地包括佛罗里达礁岛群、巴哈马、加勒比海及巴西海岸。它们有时甚至在新英格兰被捉到,但情况甚少。在东大西洋,它们出没于刚果民主共和国至塞内加尔。
伊氏石斑鱼可以达到极大的体型,长达.5米及重公斤。以鱼钩钓上的世界纪录是重达公斤的标本。[3]伊氏石斑鱼十分美味,故大幅度被渔猎。加上它们并不怕羞,故很易被捕捉。它们倾向回到出生地大量产卵,这也使它被大量渔猎。由于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故已被列为极危物种及禁止渔猎。美国及加勒比海分别于年及年禁止渔猎。自此它们的数量开始回升,但因繁殖率低,故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回复到以往的数量。0.浅黑石斑鱼浅黑石斑鱼(Epinephelusnigrit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栖息深度可达30米,体长可达49公分,一般栖息于淤塞礁区浅水域,有时亦发现于河口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主要以鱼类及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分布于西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墨西哥湾,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里约热内卢。
.灰喙鲈灰喙鲈(Mycteropercafusca),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东大西洋区,包括加那利群岛、亚速群岛、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海域,栖息深度可达00米,体长可达80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乔氏喙鲈乔氏喙鲈(Mycteropercajordani),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中东太平洋区,从美国加州至墨西哥Mazatlan海域,栖息深度5-30米,体长可达98公分,栖息在珊瑚礁、海草床,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3.纵带石斑鱼纵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tifasciatus(TemmincketSchlegel,84),宽带石斑鱼,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体侧有绿色和灰色相间隔的纵带5条,两灰色纵带边缘褐售鳍与尾鳍上具不规则暗褐色斑。重要鉴别特征:幼鱼呈灰紫色或棕灰色,沿腹侧渐变呈白色;覆盖两条黑色边缘的白色纵带,上方纵带从眼眶上部延伸至背鳍后部,下方纵带从眼眶下部延伸至尾鳍下部;背鳍与尾鳍覆盖黑色斑点和条带;成鱼白色纵带消失,其深色边缘分裂为短线与斑点;较大成鱼的头部与体部均呈灰色。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域。体长50~80毫升。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类。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高经济性之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延绳网、鱼枪及一支钓等捕获。清蒸食用佳。4.弓斑石斑鱼
弓斑石斑鱼,Epinephelusmorrhua(Valenciennes,),鮨科石斑鱼属和一个物种。中文俗名:弓斑石斑魚、弓斑石斑鱼、弧紋石斑魚、弧纹石斑鱼、弓斑石斑鱼。英文名Curvebandgrouper、Cometgrouper。重要鉴别特征:头部和体部为浅黄色,有如下深棕色带:一分岔带由眼后缘起,上支到达背部背鳍前一鞍状斑点,下支经下鳃盖骨如中侧线沿体部在腹鳍上方分岔,上支到达第3至第7背鳍条根部一斑点,下支沿曲线经过最后4根背鳍条根部;另一深色带从鳃盖上缘到第5至第9背鳍硬棘间;一窄带从眼下缘到胸鳍根部,形如一破碎带沿体部下侧曲线到达尾柄背侧;宽带从上颌沟到鳃盖间骨后边缘。带间浅色区域常有深棕色小斑点,且常排列成与色带平行列;鳍通常无色(unmarked);胸鳍呈黄色透明。幼鱼期,深色带表现为一系列深色斑点。主要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栖息深度在80-30米间。大约在标准体长40-45厘米时开始性转变。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件动物为食。吊桥石斑鱼的分布从红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国地区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吊桥石斑鱼是石斑鱼中的高大上品种之一,价格昂贵。吊桥石斑鱼的肉质细腻滑实,刺身出品具有出其不意的口感,令你食过之后毕生难忘。5.蓝点石斑鱼蓝点石斑鱼,Epinepheluscoeruleopunctatus(Bloch,),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体侧扁,口大。鱼体为黑色,散布许多白色圆斑,尾鳍圆形或凹形生活于~65米海域,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中,偶尔还会进入河口区,成鱼栖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区及海藻繁盛区。可食用鱼。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从非洲东部向南延伸至东伦敦(南非),向东延伸至汤加。成鱼呈棕灰色,体被灰色小点,覆盖于较大的灰色不规则斑块上;尾柄后半部分具倾斜的黑色鞍状斑点;背鳍基部被4或5块不明显的黑色不规则大斑;上颌骨沟有明显的黑色条纹。较大成鱼(体长大于40cm)呈棕色,被连续不明显的灰色斑点。稚鱼(体长小于0cm)呈深灰色至黑色,覆盖明显的瞳孔大小的白色斑点以及更小的白色密点。最大全长76.0cm。
6.六带石斑鱼
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xfasciatus)仅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龙目岛、西里伯斯岛、摩鹿加群岛)、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路易斯安那半岛和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西部北海岸到昆士兰)。头部和体部为浅棕灰色;体部有5深色条,颈部有一深色条(深色条通常或多或少倍一浅色窄带垂直分开);体部或有分散的灰白点,深色条边缘有时可见一些棕色模糊小斑点;有些背鳍、臀鳍和胸鳍为橘红发黑;颌和头腹部有时为浅红棕色。最大体型:30cm
7.七带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Hyporthodusseptemfasciatus)。石斑、过鱼、鲙仔、假油斑,七带斑、真脂、子鱼、虎斑。英文名Convictgrouper分布于北-西太平洋区,只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中国大陆有分部。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沿岸礁区。通常被发现于洞穴或岩缝间。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最大体长:55cmTL雄鱼/尚未辨别雌雄;最大体重:6.8kg。养殖状况:具经济性之食用鱼,已可人工养殖。
体呈浅黄色伴有7~8条棕黑纹,第一条位于颈背并且常和头部的黑色融合,第二条黑纹位于第三和第四背鳍硬棘下方,第六和第七条黑纹从软背鳍鳍条中间延伸至臀鳍底部并比其他条纹窄并且更为接近。在软背鳍底下有三个灰白色间隙,最后的条纹覆盖了大部分尾柄和最后或3个背鳍鳍条的底部。腹鳍为黑褐色。奇鳍远侧为黑褐色并伴有灰白色窄边。暗的上颌条纹常隐藏于上颌骨。从眼部到鳃盖骨中央有微暗褐色带。鳃耙和鳃弓灰白色,没有微小的载黑色素细胞。8.八带石斑鱼
八带石斑鱼(Hyporthodusoctofasciatus)又名间带石斑鱼,鲙、石斑、过鱼、大黑貓、间带石斑鱼、间带石斑鱼;Eightbargrouper。分布于索马里和南非的印度洋和日本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太平洋,在中国分部于台湾沿岸。体呈浅黄色伴有8条棕黑色的宽纹,第一条位于颈背,第二条位于背鳍并覆盖了前两条背棘,第七条从第5~7背鳍鳍条底部延伸至臀鳍底的后半部并比第六条宽。在软背鳍底下有两个灰白色间隙,最后的条纹覆盖了大部分尾柄和最后或3个背鳍鳍条的底部。软背鳍、臀鳍的后半部分和腹鳍为黑褐色。从眼部到鳃盖骨中央有微暗褐色带。目前发现最大年龄的八带石斑为43年的,最大体长:30cm,最大体重:80.0kg。9.红棕石斑鱼
红棕石斑鱼(Epinepheluserythrurus),英文名Cloudygrouper/Cloudyrockcod/Grouper。是印度洋-西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巴基斯坦到印度,其中包括了拉克代夫群岛(印度)和斯里兰卡,较大的东印度群岛以及泰国湾。
红棕石斑鱼是珊瑚礁鱼类,其栖息在河口或海湾,底质为泥质或者沙质的海区。一般体长达到6.3cm时,可在鱼体内发现有成熟的卵细胞。
30.花点石斑鱼
花点石斑鱼(Epinephelusmaculatus),英文名Highfingrouper。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科科斯群岛向东延伸至莱恩群岛,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豪勋爵岛。生态习性:海洋礁区鱼类;深度上下限-00m。热带;9°N-34°S,96°E-70°W。稚鱼被发现于水浅的珊瑚残砾,成鱼生活在隔离的泻湖与临海礁石珊瑚顶部至深度8公尺的海域。主要吃栖息于砂中的鱼与甲壳动物,有时吃章鱼。在香港活鱼贩售。特定的区域中可能具有热带海鱼毒,有雪卡鱼毒中毒的报导。3.杉斑
杉斑(Epinephelusmicrodon(Bleeker,))又称小牙石斑鱼,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体色随年龄而变化,成鱼全身为褐色,无任何条纹及横带,背鳍基底亦无黑斑。侧线有孔鳞60个。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西印度太平洋,从红海和非洲东岸到法属不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阳其分布自日本南部至昆士兰和罗德豪岛。在台湾沿岸也有分布。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的泻湖区及外礁区,尤其是岛屿周围数量多。常成一小群游动。以甲壳类、鱼类及头足类为食。颜色:头部,体部和鳍为浅棕色,有大量深棕色小点;尾柄上有突出的鞍型黑斑;头部布满深色斑点,包括下颌、唇、(branchiostegal)膜、喉部和嘴里;鳍上有大量小白点(活鱼上更为明显),头部和体部有少量小白点。幼鱼鼻部两侧有一对发黑斑点,在第二和第三棘间背鳍膜边缘有一黑色斑点。3.云纹石斑鱼(油斑)
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moara),国内一般称之为电纹石斑鱼,油斑,英文名Arrowtootheel,Kelpgrouper。日文名为クエ。一般体长3~5厘米,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除第一与第二带斜向头部外,其余各带均自背部伸向腹缘,各带下方多分叉。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云纹石斑是石斑鱼类中的佼佼者,鱼肉品质较好,目前大量出口到国外,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很丰富,因此也被称为油斑。云纹石斑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北至日本,南至巴布新几内亚。台湾南部海域有产。图文来自网络。
载形(上海)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致力于做一个最专业的、最懂科技的渔业服务商,以“科技引领,以鲜兴海,以渔兴农"为宗旨,愿意用科技开发渔业、用品质服务市场。我们销售的微波解冻机和液氮冷冻机,可冷冻和解冻高品质的海鲜冻品。请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